青年人比较盲目,因为缺乏社会实际经验,因此结论或理论就不好与现实相结合。自己遭遇过的西方唯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帝国主义叙事在东方这里有过一些正面的本土化,例如教会医院学校之类,然而这种唯心对生活的渗透、宗教语言字面意义上的广泛应用到世俗生活中,却是印欧语系及宗教体系以外的我们东亚(远东太平洋)世界没有体会过很长时期的。
唯物与唯心、认识世界的基本模式,在理论分析中是“唯”的,也即独一的,而实践中可以并行操作,这是因为理论中涉及本体论这个唯一的对象,对其的分析也就继承了这种独一。他(马克思)意识到叙事在人类社会中的支配性地位,乃是因其本身处于宗教叙事强烈且变动大的地方(普鲁士的统一、新教传播、工业革命……),时势造英雄。然而,唯心的主体论不能作用于人类意识以外的事物中,人类神经更偏好所谓“叙事自我”并依赖其决策,于是在这种妥协之中诞生了辩证统一的唯物,声称超越“机械唯物”,实际试图解决的观测对象被观测行为改变的事实。世界是唯物的,唯心的见解、争论的来源及其偏好也是唯物的,有神经科学的支持。这是一种还原论的思想。这种还原既在抽象层面上进行,也在过程中进行,前者的结果得到叙事一致性,后者的结果得到神经元连接,而涌现论将二者统一。
具体的统一过程如下详述,只但愿学历能保住,但愿一切推算均不会出错。我应该是在必赢局里的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