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放弃幻想准备斗争"具有误导性,这里的放弃幻想 主要是放弃不符合斗争胜利目的的设想,而反倒是要加深对 斗争胜利的设想并鼓励人们为之付诸实践。不过要小心这种 胜利的设想,因为其被有意地隐藏在斗争话语之中了。斗争的目 的是什么?对象是何人何事?对自己有何影响?这些将要行动 所涉及的叙事而非所谓要放弃的那些是更应当被首要考虑的, 也是显化其中隐含的加强幻想的关键切入点。
形而上学研究世界的本质结构与基础,并希望最终结果存在 并且不生不灭,自然也同时是本质的意思(nature)。沿此思想得到 了物理公式、描述模型与一些猜想,它们都由实验重复证明或数 学推演得出;然而对于人能够这样做吗?在人的精神上,能够 得出通用图式或基本组成吗?拉康、荣格这些人都做过,没有得到 完整普适的结果。若将心理活动视为一种生化反应,那么确实可以 还原为一系列激素与生物电、神经递质、体液等的协同反应结果, 同时给出如何通过自发动作或外部刺激控制这些反应。仅此而已了。 在电荷转移与分子反应之间,并没有称为"善恶好坏"的"本质原因"。 这种评价作为一种归因,是还原论倾向与生理科学长期停滞的 唯心主义语言惯性。好坏评价依托的主体,那个"个人的内心"、内在 自我并没有能够存在于其中的物理实体,就像灵魂或其他精神 概念一样,是误认为个人是完整不可分割的行动主体为前提而被 构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