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情绪问题/需要加工情绪以提供动机时就打开心防工具箱,挑几件趁手工具,寻思一下就上吧。这蕴含了我相信仍有达成一切事、学一切可知的能力。有可能,就有希望,我们被幻想推着向前走,成一切可能。
阅读的过程(文字)是从线性符号中提取非线性信息的过程。 时效性来说:新闻 > 论文/专访 > 书籍。然而一些书籍是我们绕不开的,应看完写写读后感——作为应用的首次尝试。就像疫苗吧,打一遍才好,争取能多应用。
READ FROM THIS LINE< 为什么一切都是虚无的?那么我们所感所知、所思所想的存在如何解释呢?你说戴着面具,那是否在这个比喻中暗示了"面具"之后有"真实"的存在呢?关于骗、谎言、伪造,在之前已经说明过,以"复合事实"的描述从逻辑方向描述比较恰当。我想,你所说的"一定传达"和我要说明的信息是高度相似的,是一种叙事取代。
我的写作在信息论意义上只能表达一部分的我——线性排列的二维符号从形式上就决定了无法无损刻画"我"的全部。为何你会开始区分情绪的好坏?是因为生活需要你进行价值评判了。婴儿可以肆意哭笑,成年人不可以的原因是情绪有了标价签。而价值评判需要规则,就是"什么是对?什么是坏?好意味着什么?反之呢?"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我认为在评判好坏之前,应该先客观认识自己的情绪。前文所提"情绪轴Mania"就是用来达到此目的的线性化映射对象,我还会附图。
"情绪轮盘"也许对你识别情绪的工作有益。至于处理,我倾向于需要时改造,其它时候放任。就像我在新笔记中所写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