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对 linxax 桌面的最终结论:Arch 及 AUR 极其便利,但要注意仔细阅读文档说明。① 把别人的东西复制过来不能直接用,只有完全理解才能使用-设计自己的桌面。③ 但是有许多好例子可以参考,包括实现方式、整理组织方式、工具思路等等。④ 就算完全了解,bug 仍会出现,只是解决得更有头绪了。⑤ 短时间内、日常不使用的话,稳定便捷性不比 windows(拓展可移植性也差)。⑥ 大量操作依赖命令行上百的无提示命令及工具、配置路径、参数设置。⑦ 适合的就是最好,过多繁杂,过少欠缺,明确需求,先设计,后实现。⑧ 可移植性比想象的重要得多,如果不存在,那依附于其的意义就会立即消失。① 我爱你是因为一直遇到得到工作/学习环境的机会太少太难,创造的东西又转瞬即逝,才迫于搭建这些环境和最终得到这样的结论。是不是我的条件就不适合做这些?只是想找到内心的安宁的记忆中的和谐,强烈传流的、老掉牙的愿望,可我并非勇者之路上的主角。受够了这些无意义的数字游戏,内卷斗争。信息与生命的关系,这个垃圾问题,在我 20 岁时已经成为多事的主要动力了,这是我们 21 世纪的生活吧,明明可以反人生的显现我找得到许多资料——用类的痕迹。信息证、控制论、系统论是不是我冥冥中注意要走向的路?生活是成性化的吗?我们在无意使用比喻时揭示怎样的无意识状态呢?线性化是被比喻做道路的根本特质。但确突有一个方向,由过去和同类事物所在而被定住的方向,被认识为垃圾和曾痛定思痛的东西当什么一种出现?无法替代的欲望。想有时间看书学习。或许困难并不容易消失,而是幸福难以逃离呢?在不幸中享乐是怎样的行为。我想学习、好想学习,太无聊了。只是想把事情搞明白,愤怒、悲伤、快乐、诡计、欺骗、骂心、原理、技巧、结构、名词、语言……这世界的一切都值得用心体察探索。直觉是真正指导我们做任何事的,包括形成直觉,但理智可以帮助一种直觉的改变或生成(删除实际是改变到 0),这也就是科学作用之处?直觉,字面上是直接来自于感觉,后天教育需要经年累月地参与到形成改变它的过程中,直觉中才会充满符合科学的见解。通过 routine 到 habit 的实践是一种可行的科学改造直觉办法。以为找到学习的意义就再也没有内耗了?不,学习只有目的是其自身时才有意义,这也就是它唯一可能有的意义,否则就是你为一种手段,那自然有对应的目的。自古以来以及现在很多地方,学习都作为手段而存在,由此背景下衍生出的诸多对其的认识(更不用说古代学习直接就是以参与统治集团为主要目的)在“万世师表”被砸烂后都需要重新谨慎评估。最近所谓什么“小工豆”不过是一次自我增强,自我贬低,优越做小的词,什么“鼠鼠”,“师丝”,“宝宝”也是一样,是家庭与社会结构中的普遍现象导致这样的汇流行?或者反映出同龄人自卑已然成为一种底色?一群有能力的人一定对应了把他们力量都占有的对象。马克思所言,更多是在解决异化;而非识别敌我、斗争剥削者。怎么办呢?取消了资本,权力时直接剥削得更甚。能否解决自己面临的异化开始呢?自己是这社会的最小单位组成的。善良和包容就意味着对不善与不包容的厌恶排斥,补强别人而双赢(允许误差)同时也一定进行筛选。仇恨一切包含了侵略,但只有恨侵略才能创造爱的前提。自卑的自大:通过应认自己占住了对自己批评的位置和内容,从而没有再能批评他的声音能留存至被听见了,多数被当作平庸风,少数则与自我批评混杂而不被重视。故事而非人为主体二懒惰很好地成为了道德最低的:无法被解决的解释。任何懒惰都是有条件的,停止于此而转向道德批判、劣根性发掘。人种归类便永远不能解决“懒惰”,反而是助长了怯懦自卑以致放弃。我们都只是这世间故事的过客,在其中扮演着不尽相同的角色。”这件事由他是金参与完成/单人完成”和”他做了这件事”在逻辑上等价,却因主语不同而使后续的归类、共结、判断、及区分等主体有了差异。社会调查的思路便是如此我们作为主体只在脱离社会叙事之后存在,譬如身体疾病、受伤等状态。Campus
2024-01-07T00:00:00.00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