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o 2023.10·30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李银河。 许文未看书了,发现这本书还是开玩笑似的信友人推荐解决感情问题时在路过的书架上随意翻见的,正巧之前有做家庭系列专题阅读的想法,遂翻看了几眼。 使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标新立异的研究态度与热切好奇的研究动机,很合我的口味,而读毕果然感触尤深。接下来,我还准备读她的《社会学精要》和《福柯与性》,其他先略读几页再谈。 此书为围绕女性及其性观念、性行为进行的分析观点归总,并侧重于感情的作用和变化。其中作者从每个列举出的角度对同一问题都尝试了不同的解释,并辅以古今中外典型案例,结合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对当时女性的感情与性进行了完整生动的刻画,虽受限于工作和地域,在调查对象上更多选取城市受教育女性,但其中分析与结论仍对今天作为大学生的我有重要参考价值。 按章节顺序来叙述读后感:在女性未进入社会前,面临的性相关问题多是由于无知引起的,视各地社会氛围不同,女性也在此时获得了对性的第一印象,而主要是以压抑为主,其派生情绪次之如忧惧、焦虑、惶恐不安等。但同时,这。里作者也首次引入了智商与性活跃正比、女性智力普遍受禁欲压抑的观点,对比西方宗教与文革意识形态带来的相似禁欲主义——实际上我认为文革效仿苏联而马列生于德国,其原著中有浓厚的新教禁欲主义。一战结束沙俄灭亡,新的苏维埃政府将东正教传统融入了列宁党章,而被毛不假思索地与东方专制传统结合,搞出如今这个既压制存在,又论断对错的怪东西。进入社会后,相关问题主要是性的实践问题了。在本书侧重分析的女性感情之外,我还能看到与之相伴的男性状态,其形象不一但更多表现为或显默麻木或苦追而不得,而女性则表现为黯自神伤,冷淡空虚。就结论两言,于我比较重要的是普遍的性冷淡(有极端欲求与抗扰的存在)、弱者的自我定位(包括极端的虚恋与强奸愉悦及女强人,后者常言感到不公是否也有群体自我定位于弱者而她作为另类的原因呢?)和女性感情的特征:不可预测,难以影响即包括本人在内一切因素都无法作为预测女性感情的依据,并且在一阶导的意义上这种变化本身的倾向也不能预测(难以影响),以文明与道德相处可能会被轻视,而强迫与暴力有时则能赢得不顾一切的芳心,甚至发达国家城市户口能比不得看对了眼的乡下改。还要加上复杂多变,毕竟统计表明六成九成的离婚都是女性发起,而案例中有婚外情的不在少数,尽管同时大多数人反对婚外情。并且一般认为性是爱的充分必要条件,爱则主要依据上述感情变化,不过当时已有对经济、教育因素进行考量的个例,这在经济下行的今天普通化中。真正有启发性的观点是在最后上升到女权问题而引出的后现代观点,一种是渐变光谱论,在理想化两性特征的两极之间是无数点组成的线段,每个人都在其中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点;另一是彻底放弃对持有相近观点的人群鉴照观点中某些方面的相似而划分为不同的流派、主义,导致几乎无限细分、重复划分、相互包含、标签化个人等问题,仅保留抽象分析方法而将对象限定为每个个体,作者称为“反对本质主义”,在放弃了所有集体对个人的代表而导致的省略分析(群体印象作用于每一个体)后,保证每个人独立自由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公正和平等。前一种观点实践结果即美国的“97 种性别”及其排列组合?后一种则是我的这两年以来的调查原则。有时我也会采用刻板印象假设但一定经过论证才作为前提和结论使用。Campus 做作随记有些事不记下来就盘旋在脑中不可换地重金,这或许是一种诅咒。一种常做的消遣是在这个充满荷尔蒙的校园里想象朋友或对象并与之交谈,通过虚构的他者确认自身的存在。为什么爱我?除了你作为你外没有答案,若不是将你作为目的便不能称之为爱你。审美(伦理)(规定了丑陋而出现美?)伦理(审美)做出抉择-对享乐的反思与确定规则伦理(宗教)抉择并非能永恒确定(存在先于秩序,而后者因此不能完善)宗教-无序世界审美(宗教)(审美)将道德伦理作为工具?孤独绝望-温情虚无.痛苦.在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因消除虚无而痛苦,从“嘴替”一词的流行是后就能得出语言消失的趋向?但是只有确切的观点指的记录以兼顾思想的深度和效率。我理想的恋人是未婚妻而非情妇。距离是友谊的必要。在无尽的永屋中才能保证日出准时到来,合法性来白金钱.温和的夜 KOKUYO
2023-10-30T00:00:00.00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