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16 今日遇见十八院人,问我是否是大三的,引起我一个猜想,结合到往昔在普通一本早出不俗成绩,十八院人却固步自封,一心考试,不可否认,凭分数,确实仍是以概率选拔人,她要转专业去十六院,却无心了解哪怕考试范围外一点有关编程语言的知识。我不认可这样的行为,固然,在课表上,有些当初分数只比我高一些的同学,进入了认可度更高,学习内容更难的专业,可上了课,有那一门课,他们真就学到了相应的知识吗?多数人是没有的,在评价体系里胜出越多,越难以反思和脱离成绩,为了考试而学,过一个学期就忘掉,真真是考试机。开展的我代,老师们甚至自己重编了,更新了教材,上课也争取培养思维,可只要目标仍是考试,评价仍靠稳点,就不能脱离那种急功近利,压缩知识,为分而学,考试即忘的氛围。这是我对现实的认识,我不认可它,它也不承认我,老师接受和贯彻它是当然的事。但课要听的,是作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来听——车间里的熟练工,也有博士不知道的知识;老师们在实践中广泛长久地接触相关知识,相比于缺乏实践的我来说,一定有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感悟,需要听的是这些。课堂发生在特定的时空位置,若要有效获取他们的实践经验,必须先明确相关的理论基础。先理论,再听取熟练工的实践经验,再自己实践和总结经验,如此,能掌握久远的、最近的和将来的知识,充分立足于所有的现实。这样,就是真学到知识的办法吧。所谓“课前”是旧时代(中小学)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被证明是低效的、盲目的、僵化的适用于过去所面临的考试,那具有类似的特点。新时代,大学的学习是去中心化的,网络、书籍、能人、生活,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而同时结合实践,立足现实,与时俱进。要学到真正的知识,不变的只是清澈明朗的求知之心,是自己。
2022-05-16T00:00:00.000Z